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论矛盾的哲学……………………………………余斌(1)
摘要: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必须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矛盾理论与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相融合。如果从学理上来讨论和把握矛盾,而不是拘泥于日常生活中遇到且作流行语使用的矛盾,那么,我们只考察两类矛盾:事物的矛盾和意识的矛盾。其中事物的矛盾是能动的对立统一,意识的矛盾是辩证的思维。事物可以看成是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载体或矛盾本身的对象化,事物也因此而必然处于运动之中。为了把统一中的对立表现出来,内在的矛盾就要表现为外在的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有层次区分的。在“矛盾”一词中可以让“矛”代表矛盾的破坏方面和否定方面,让“盾”代表矛盾的保守方面和肯定方面。矛盾的演化包括矛盾的转化和进化(或退化)。要解决矛盾,如果不是要求“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就是要消除旧矛盾,产生新矛盾。
人的本质及其生存意义——对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解读的三重维度及其当代价值……………………………………朱荣英(14)
摘要:人是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应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维度分析人的生命本质及其生态学意义;人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应从人的能动活动这一“类生活”“类能力”的整体视域把握“现实的人”的“类本质”及其生命共同体意义;人还是一种实践存在物,应从人特殊的实践存在维度彰显人的社会本质及其生存论意义。唯有在马克思实践人本学基础上实现三重维度的叠加与整合,才能表征与彰显人实现自由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本质与生存意义,形成一种具有全面性、丰富性的人学语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在人的本质观上完成一次重大的理论跃迁。
自发分工: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唯物史观草创的理论中介……………………………………罗振(22)
摘要:马克思所面对的、贯穿其一生的现实性课题是:对资本主义现实运行机理的说明和对人类历史前途及其现实路径的指明。这一现实性课题是马克思贯穿其一生的研究,也是牵引其研究发展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但是这个“完整的链条”的表达或者说明,都离不开自发分工这个重要的“理论抓手”。马克思的“问题”要依靠自发分工来推进,从自发分工出发可以看清唯物史观的建构过程。
哲学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存在论意蕴……………………………………聂海杰(28)
摘要:从哲学的主题和问题域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内蕴着为传统西方哲学进行形而上学奠基的存在论向度。康德的这一奠基工作包括三个环节:将一般对象划分为自在之物和现象,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对象和领域进行存在论的勘察;追溯思维的主观条件所具有的客观有效性的先天根据,对“先天综合判断”成立的根据进行存在论的规定;分析先验的图型联结感性和知性的原理和机制,对纯粹直观和纯粹知性的内在统一性进行存在论的演绎。作为这一奠基的成果,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变革意蕴。一是克服了近代西方哲学的危机,为西方哲学重新赢获了形而上学的地基和领地;二是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及其能动性,从存在论层面确证了人的自由;三是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德国的哲学革命,赋予西方哲学以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内涵。
自我交战:现代性的二律背反本质——康德哲学视阈沉思……………………………………高晓丽(36)
摘要:康德认为现代性本质上就是二律背反,其哲学关联到三个重要的否定性概念,即理性、自由、自然,呈现出认识论的自我交战、历史哲学的精神反思、作为整体的输入精神性的自然。康德揭示了现代性的二律背反本质,认为想要实现理性、自由,人类必须要进行自我交战。重新发掘康德哲学的思想内涵,对于我国现代性发育的顶层设计和构建,以及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康德问题及其解答……………………………………彭小伟(43)
摘要:作为康德问题的高度概括,“人是什么”既是康德哲学的切入点,又是康德哲学的理论旨趣。对此,康德一方面从先验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考察,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三大问题,在其不同著作中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康德又从实用人类学的视角对其展开了剖析。在康德看来,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个体即理性的存在者。然而,康德的解答注定了“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绝不可能存有终极的答案,因为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越深入,由此产生的责任也就越大。
公共管理
从建设到治理:社会心态视角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调整策略……………………………………苏慧丽(50)
摘要:自2007年起,我国开始在一二线城市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的混合居住政策,通过混合居住模式达到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和促进社会融合等目的。然而从居住使用的社会心态角度来说,混合居住模式更容易导致居民形成不良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中高社会阶层的公平感较低、低社会阶层个体的精神健康不平等和不同社会阶层整体的社区感较差。我国城市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与大量流动人口的现实问题,促使混合居住模式在实践层面还应包括大量自发形成的混合居住社区类型。我国混合居住模式的发展和研究路径需要从建设转向治理。作为社区治理难点的混合居住社区,应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策略回归到社区层面,深耕整体专业有效性,同时统合社区网络社群的互动平台,促进并塑造混合社区的积极社会心态,为混合居住社区治理模式提供新思路。
公立医院实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现实境遇与有效路径……………………………………李三和,史艳香,姚津生(57)
摘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是公立医院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其在遏制公立医院领导层的腐败、提升公立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调动公立医院员工的积极性、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公立医院在实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时,还面临着认识偏差、执行消极、对党委职责认识模糊、监管缺位、监督不力、准备不足而仓促决策等一系列阻力。对此,我们应当从深刻把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内涵和要旨、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甄别归类“三重一大”的决策事项、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监督机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会议程序等方面提升公立医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效果,以推动公立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学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的生计空间、脆弱性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南省C村为例……………………………………行红芳,刘琳(63)
摘要:以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分析河南省C村自愿搬迁脱贫户的生计特征,发现:自愿搬迁脱贫户脱贫与政府转移支付存在强相关;搬迁后,脱贫户关键性生计资本无实质性变化,生计增量贡献不突出,生计脆弱性特征明显。这样的脆弱性生计结果源于搬迁农户和社会行动者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扶贫资源配置乏力,后续扶贫动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也与自愿搬迁户非经济理性搬迁动机相关。实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重视土地基础保障功能的发挥,降低搬迁福利损失;二是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破解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三是夯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贫困户可行能力后顾之忧。
乡村旅游减贫效应:作用机理、实证检验与优化路径——以广西四个贫困县为例……………………………………韦彩玲,蓝飞行,李茂霞(72)
摘要:乡村旅游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乡村旅游减贫效应的实证检验,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农户参与不足、乡村旅游收入漏损严重,以及乡村旅游产业集成度不高、减贫效应低等问题凸显,而共享发展成果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减贫效应最大化的关键。因此,应从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利用企业和外来资金、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集成效应这三个路径,提高乡村旅游的减贫效应。
高等教育
诺丁斯关怀伦理视域下亲-师关系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杨晓,惠扬,张怡(81)
摘要:在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家表和教师之间合作成功与否,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成效。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会因为双方对大学生在校园所接受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等方面教育的理解有出入,彼此个性存在差异,以及双方沟通技巧不足,而出现亲-师关系不和谐、无法形成合力的情况。在诺丁斯关怀伦理视阈下,家长和教师应建构一种以关怀为核心的情境,以避免亲-师之间的冲突;用对话来加强亲-师之间的沟通,解决亲-师之间的沟通障碍;推进关怀教育,改善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形成亲-师-生三方共赢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之辨析……………………………………李小妮,李申申(89)
摘要:唯有厘清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方能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真正提升教学质量。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本质,实践教学是其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支撑下的思想使高校思政课“立起来”,而实践使高校思政课“活起来”,“立”为本,“活”是“立”的充实和深化。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是一个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升华过程,该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来完成。但无论是已有的实践教学探索,还是未来虚拟现实的应用,都不能动摇理论性作为思政课本质的定位,提倡实践教学不能以本末倒置为代价,更不能造成舍本逐末或喧宾夺主的结果。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杨小军,陈思慧(98)
摘要: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优势及其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性,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借鉴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提供了可行性。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借鉴个案工作方法,推进常态化劳动教育个案辅导,提高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借鉴小组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小组、劳动教育兴趣小组和劳动榜样小组,激发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借鉴社区工作方法,通过发展学生自治组织,培育校园劳动文化,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将文学经典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兼论《岳阳楼记》中的时代精神……………………………………陈婉颖(104)
摘要:真善美、生存、爱情、尊严、正义、自由、幸福,这些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思考和命题。文学经典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直达读者灵魂深处,承续传统文化,传递时代精神。这是经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岳阳楼记》蕴含着无媚气有志气的独立精神、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我将无我”的牺牲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阅读《岳阳楼记》等文学经典,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理性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信仰、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科版2020年第2期目录.pdf社科版2020年第2期正文.pdf